欢迎光临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官方网站,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图象图形领域的广袤天地!
首页 > 学会动态 > 活动预告

CSIG图像图形中国行将于3月27日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

2021-03-02

活动简介


    “CSIG图像图形中国行”旨在推动图像图形学科的普及,加强各高校科研以及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自2017年4月起,分别在扬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海南大学、福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佛山科技学院等及深圳、烟台成功举办了50余期,参会人数累计8000余人,受到业界好评。本次“CSIG图像图形中国行”由大连理工大学承办,交流主题为“交通土建工程中的图像图形技术”。

主办单位: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

承办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活动时间:2021年3月27日 08:30-12:00

活动地点:(线下)大连理工大学桥隧研发基地一楼学术报告厅;(线上)腾讯会议 783 628 470


执行主席

王峥峥.png

王峥峥

王峥峥,男,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市高层次人才-高端人才。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专委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会员、中国图形学会高级会员。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四川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奖一等奖、中国铁建科技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牵头编写辽宁省地方标准一部。主要从事重大工程智慧运维技术研究。现已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授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等。任Hindawi旗下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等多个期刊客座主编。TUST、SDEE、IEEE Access等数十个国际期刊审稿专家。


特邀专家

梁正召.png

梁正召

讲座题目:岩石力学中的数字图像技术与应用

讲者简介:梁正召,男,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代表中国26年来首次获得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罗哈奖(Rocha Medal),获得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一级学会)理事、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岩体数学与物理模拟专委会委员、软岩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兼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隧道灾害与防治》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岩石破坏失稳的理论、数值模拟与工程灾害监测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专项基金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级重点项目9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国内外他引超过4450次,在国内外学术大会做特邀报告20余次。

报告摘要:由于岩石在宏观与细观上都具有非均质性、不透明性、多孔隙或裂隙等特性,在模拟计算或试验中难以描述岩石内部三维细观孔隙结构或工程岩体宏观裂隙分布,导致确定力学参数和掌握力学行为都非常困难。采用CT扫描技术、边缘检测算法、滤波算法、三维点阵映射与重构算法,建立了可以反映岩体内部细观结构的三维非均匀数值模拟方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细观结构描述方法。研究了玄武岩内部孔隙结构特征的三维非均匀巴西盘和直接拉伸数值试样。采用非接触岩体数字测量技术ShapeMetriX3D对两河口水电站左岸边坡岩体合成三维几何图形,获取研究区域内大量节理的几何特征参数,包括节理倾角、倾向、迹长等信息,基于有限元软件RFPA3D和Monte-Carlo方法构建三维DFN模型,模拟与实际节理分布等效的网络模型,提供了一种构建等效岩体三维节理网络模型的新方法。数值图像处理技术与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为岩石的细观与宏观多尺度力学参数与力学行为特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胡启军.png

胡启军

讲座题目:计算机视觉语义模式下土建施工全过程安全信息化管控方法

讲者简介:胡启军,男,2008年获西南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学位。现任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副院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科技菁英,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中国安全产业协会物联网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理事,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澳大利亚Monash大学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岩土工程安全管控、计算机视觉技术与深度学习等方面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课题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7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20篇,EI 21篇,CSCD 1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8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地方规范2部;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或国家级协会奖励7次。

报告摘要:计算机视觉语义模式下工程施工全过程安全信息化管控涉及到对人类施工安全知识的精确建模,研究将致力于改善建筑、桥梁、隧道以及边坡工程等工程施工过程中频频发生的安全事故现状。相对于人类视觉系统而言,计算机视觉对土建工程施工安全知识的理解方式,直接关系到施工全过程信息化安全监控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报告将介绍计算机视觉模式下,土建施工全过程安全管控的图像识别、跟踪与检测技术,工程安全状态与计算机语义之间的时空关联技术,以及计算机视觉下的安全评估语义方法及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土建施工全过程中的未来发展趋势。该方法的研究将成为提升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管理能力与效率的强有力手段,促进工程信息化与科学化管控水平的发展。


覃晖.jpg

覃晖

讲座题目:探地雷达图像智能识别

讲者简介:覃晖,男,大连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2008年和2011年分别获得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2014~2016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参与联合培养项目,2017年获得同济大学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欧洲地球物理学会(EGU)、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工程风险与防灾、结构无损检测和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报告摘要:探地雷达技术是考古、地质勘察、资源调查、工程结构检测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方法利用天线向地下介质发射高频电磁波,并通过接收目标体的反射回波来对地下介质进行成像,从而获得介质内部物质的分布规律,具有高效、无损的优点。但由于探测得到的雷达图像是一组电磁波的回波信号,而非地下介质的直接成像,无法直接反映介质分布规律,因此对雷达图像的解释仍然是探地雷达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之一。传统解释方法多依赖于人工经验判断,我们致力于雷达图像识别的自动化、智能化,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雷达图像识别方法,通过设计深度卷积网络,提取雷达图像中目标体的回波特征,利用大量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实现探地雷达图像的准确识别,从而降低人工干预和误判,提高识别效率。


徐益飞.png

徐益飞

讲座题目:基于航测影像的公路工程BIM+GIS研究及应用

讲者简介:徐益飞,男,高级工程师,交通运输部BIM技术应用行业研发中心/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M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负责公路工程测绘、地质、路线、路基BIM技术应用及研发工作,在施工建设管理阶段利用BIM+GIS技术设计信息的数字化、信息化交付,打造了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的建设管理系统。拥有7年路线路基勘察设计、5年BIM技术应用研发经验,并一直致力于BIM技术在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探索与研究。曾获中国勘察协会“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大赛最佳公路与城市道路BIM应用奖、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BIM工程创新奖等。《公路工程技术BIM标准构件应用指南》副主编,获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

报告摘要: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直译为建筑信息模型,是本世纪初出现的一种全新工程技术手段,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随着航测技术的发展,在公路工程建设领域已开始逐步采用通过高清航摄影像、地形辅助勘察设计过程,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公路工程BIM+GIS研究应用,可同时将航测影像、地形数据、周边规划、生态红线以及多方案设计成果等工程信息,在统一坐标系的三维场景中整合并管理,该研究的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公路工程建设管理、勘察设计外业调查、地质灾害灾情显示、三维正向设计等系统中,实现工程信息数据在同一场景下全生命周期内的利用与交互。基于高清航测影像下的BIM+GIS的研究应用,将对传统的公路工程建设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会议议程

会议日程.png


联系方式

承办方联系人:

王  鑫 18340833308,2217452179@qq.com;

主办方联系人:

徐老师  010-82544661,membership@csig.org.cn


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免费参会

二维码.png